-
第十三届全国磁约束聚变理论与模拟会议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2025-06-16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第十三届全国磁约束聚变理论与模拟会议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2025年5月22日至25日,“第十三届全国磁约束聚变理论与模拟会议”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分会以及国家磁约束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理论与模拟项目群联合主办,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承办,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国内顶尖高校,以及新奥科技发展公司、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创新企业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创历届参会规模之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磁约束聚变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5月23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理学部201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主任傅国勇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林海青院士首先致辞,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他指出磁约束聚变研究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次会议的召开将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组委会代表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肖湧教授也在讲话中强调了会议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设置了5个大会特邀报告、11个大会报告、67个口头报告和117张墙报展示,涵盖微观不稳定性与输运、集成模拟与程序开发、高能量粒子物理、边缘与偏滤器物理、磁流体不稳定性、加热与电流驱动等多个前沿研究方向。通过主旨报告的深入剖析、专题报告的精准解读以及墙报展示的沉浸式交流,全面呈现了磁约束聚变理论与模拟研究的多维进展,亦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展示科研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分享。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陈伟研究员介绍了“HL-3 托卡马克实验进展与计划”;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胡建生研究员分享了“EAST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进展与计划”;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王立锋研究员就“激光聚变高压缩内爆研究的挑战与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仇志勇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郑玮教授等学者分别围绕阿尔芬本征模、人工智能加速磁约束聚变研究等主题作报告,充分展现了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借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陈伟研究员介绍了“HL-3 托卡马克实验进展与计划”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胡建生研究员分享了“EAST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进展与计划”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王立锋研究员探讨了“激光聚变高压缩内爆研究挑战和进展” 5月24日晚,大会墙报展示活动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理学部大厅举行,100余位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此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内容涵盖磁约束聚变装置模拟、等离子体湍流输运、高能量粒子物理等多个方向。经过专家评审,会议最终评选出16名优秀研究生海报奖,并在闭幕式上举行了颁奖仪式,这既是对青年学者科研成果的肯定,也为他们今后的学术发展增添了动力。 5月25日上午,会议闭幕式举行。会议执行主席肖湧教授对本次会议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为磁约束聚变领域的学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深度融合,也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中国聚变能研究专项的持续推进,磁约束聚变领域将迎来更多突破性进展。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磁约束聚变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为国内学者搭建了一座深入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为推动聚变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此次会议得到新奥科技发展公司和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赞助。
-
Lectures by Pro. Fulvio Zonca ,May 19-June 4,2025
2025-05-06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Abstract: Prerequisite of the course is a preliminary knowledge of general plasma physics and classical mechanics. Part II of this course is meant to serve complement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course, given by Prof. Yong Xiao, and to introduce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non-linear charged particle dynamics. Link to details: https://www.afs.enea.it/zonca/references/seminars/IFTS_spring25/Time and Location: Lectures (2:15pm-3:55pm) will be held at IFTS on May 19-21-26-28 and June 2-4, with corresponding Q&A Sessions (6pm-7pm) of the same days.Classroom:DateMay 19May 21May 26May 28June 2June 4Classroom323319323319323319Main areas that will be explored are: i) Overview of basic concepts in Hamiltonian mechanics (Lecture 1) ii) Notions of integrable, near integrable and dissipative systems (Lecture 2) iii) Classical perturbation theory (Lecture 3) iv) Secular perturbation theory (Lecture 4) v) Mappings and linear stability (Lecture 5) vi) Transition to global stochasticity (Lecture 6) Sources: Large portions of these lecture notes are based on the book by A. J. Lichtenberg and M. A. Lieberman, Regular and Chaotic Dynamics, Second Edition, Springer (2010). Lecture Notes: Available in electronic form. At the end of each lecture and during the Q&A time, a list of specific reading material is given explicitly. Should you have difficulty in finding literatures and papers, please contact me at fulvio.zonca@enea.it. Exercises: In the lecture notes, Exercises (E) of various difficulty levels are suggested. These are meant to be important part of the lectures themselves.
-
The 1st Announcement of 15th International West Lake Symposium - Frontiers in Laser Plasma Physics
2025-03-27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The 15th International West Lake Symposium — Frontiers in Laser Plasma Physics1st announcement of this conferenceThe 15th International West Lake Symposium - Frontiers in Laser Plasma Physics (IWLS-2025) will be held in Hangzhou, China, June 6 - 9, 2025. IWLS-2025 will be hos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Fusion Theory and Simulation (IFTS),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The IWLS Symposium series was launched in 2006 when IFTS was established in Zhejiang University. It covers a broad scope on plasma sciences; including laser fusion physics, magnetic fusion physics, space plasma physics, laser plasma physics and high-energy-density physics. IWLS-2025 will cover the following topics: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laser plasma interaction, laser particle accelerator, novel radiation sources, strong-field QED, and other laser-plasma related studies. In addition, there will be a Special Memorial Session in honor of the late Professor Kunioki Mima; a close colleague and friend of IFTS. Scientists and graduate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re welcome to present theory,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related to these topics.Conference Form: Invited talks, oral talks, and posters.Conference Language: EnglishSponsor: Institute for Fusion Theory and Simul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Program Committee (preliminary)Xian-Tu He (PKU/IAPCM/ZJU), Liu Chen (ZJU), Zheng-Ming Sheng (SJTU), Bai-Fei Shen (SNU), Bin Qiao (PKU), Zheng-Mao Sheng (ZJU), Xing-Long Zhu (ZJU)Local Organization Committee:Xing-Long Zhu (IFTS/ZJU), Zheng-Mao Sheng (IFTS/ZJU), Hui-Chun Wu (IFTS/ZJU)Tentative schedule:June 6, 2025 (Friday): RegistrationJune 7 - 9, 2025: Formal MeetingPre-registration:Please submit the attached form by email or online registration (https://jsj.top/f/BXyZSH)Submission Deadline: May 20th, 2025Visa Information:China requires visa for foreign visitors. A formal invitation letter from us will be needed for the visa application. You can also come as a tourist, in this case please contact the local Chinese Consulate for the visa requirements. If you need any help,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Contact: Ms. Wanzheng Dong (Secretary)Email: ifts@zju.edu.cnTel: +86 18827750824Registration Fees (On-site Payment: credit card, Alipay,WeChat Pay or cash)Domestic ParticipantsInternational Participants RegularCNY¥2500US$350StudentCNY¥1800US$250Attachment:15th International West Lake Symposium — Frontiers in Laser Plasma PhysicsSign up Form Name: Affiliation:Gender:Title /Position: Regular/student:Address:Nationality:Email:Tel: Title of talk or poster:Regular Session or Mima Memorial Session:Abstract (limited to 1 page)
-
梁天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知
2025-02-27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论文题目:黑腔中等离子体对撞大尺度动理学模拟研究答辩人:梁天奕指导老师:盛正卯 教授 吴栋 副教授时间:2025年6月6日(周五),下午14:00地点:物理学院(海纳苑8幢)322教室欢迎各位师生参加!
-
刘述军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知
2025-02-27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论文题目:氢硼聚变增益的理论与模拟研究答辩人:刘述军指导老师:盛正卯 教授 时间:2025年6月6日(周五),下午14:00地点:物理学院(海纳苑8幢)322教室欢迎各位师生参加!
-
刘鹏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知
2025-02-27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论文题目:实验室条件下对撞等离子体中的电磁湍流和磁化激波答辩人:刘鹏指导老师:盛正卯 教授 吴栋 副教授时间:2025年3月1日(周六),下午14:00-16:00地点:物理学院(海纳苑8幢)324教室欢迎各位师生参加!
-
束靶作用驱动的新型等离子体极化器及其产生的自旋极化电子源
2025-01-02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束靶作用驱动的新型等离子体极化器及其产生的自旋极化电子源导读近日,浙江大学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朱兴龙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盛政明教授联合团队在自旋极化电子源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了电子束与固体靶相互作用可以驱动一种新型等离子体的电子极化机制,并由此产生具有高极化度的稠密电子束,为高能极化电子源的发展及其应用提供了新途径。该研究成果以Letter形式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Research上。研究背景自旋极化电子源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寻找超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探测核子结构、研究拓扑材料等。此外,极化电子束还可以作为种子源来产生极化光子束和极化正电子束,用于探索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的不对称性等一些基本物理问题。目前,高能极化电子源主要通过辐射自旋极化效应在存储环中产生;或者直接从光阴极中提取低能极化电子,然后利用加速器将其加速至高能量。这些方法通常依赖于大型加速器,并且束流强度有限。近期,有研究人员提出利用超强激光与电子束对撞来产生极化电子的方案。然而,由于激光场的时空振荡特性,很难获得高极化度的稠密电子束。此外,该方法需要精准的光束对准与时空同步,以及特殊场结构的十拍瓦(10PW)级高功率高强度激光脉冲,实验实施具有很大难度。因此,亟需发展一种高效、简洁的新方法来极化电子束。研究创新点在该工作中,研究团队发现利用一束普通的高能电子束以掠入射方式与固体靶相互作用,可以触发等离子体对入射电子束的极化过程。研究表明,当电子束以掠入射角驱动固体靶表面时,将引起超强等离子体背景电子回流,从而在靶表面激发出非对称的超强准静态表面磁场。在前期研究工作中,研究团队发现该表面磁场可以引起驱动电子束发生强烈的自聚焦,因此这种作用结构可以充当电子束的聚焦透镜,并可以高效率地产生高亮度伽马射线[Zhu et al., Optica 10, 118 (2023)]。经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发现,由于该表面磁场在靶内外的不对称性,电子束流在穿越该非对称强磁场时可以触发强辐射自旋极化效应,从而能被有效地极化,如图1所示。利用自旋分辨的粒子模拟程序,作者证明了束靶直接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电子自旋极化过程,并阐明了束流自聚焦和磁场诱导电子极化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图1. 普通的高能电子束以掠入射方式与固体靶相互作用和产生高极化度稠密电子源的示意图。总结与展望该工作报道了一种基于束-等离子体作用的新型极化器,可以有效产生具有高自旋极化度的稠密电子束。研究表明,通过一束普通的高能电子束以掠入射方式与固体靶相互作用,其在靶表面激发的准静态强磁场在靶内外具有不对称性,这对电子束进行聚焦的同时将激发辐射自旋极化过程,由此产生具有高极化度的稠密电子束。该方案的实验实施比较简单,无需使用额外的超强激光场,为高能自旋极化电子源的发展及其应用提供了新途径。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朱兴龙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盛政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上海交大陈民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王伟民教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阅读原文:Xing-Long Zhu, Min Chen, Wei-Min Wang, and Zheng-Ming Sheng, “Generation of relativistic polarized electron beams via collective beam-target interactions”, Phys. Rev. Research 6, L042069 (2024).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03/PhysRevResearch.6.L042069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前来交流或加入朱老师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详情见:https://person.zju.edu.cn/xlzhu
-
第四届中意韩高能量粒子物理三方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4-11-07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由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主办的“第四届中意韩高能量粒子物理三方研讨会”(4th Trilateral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ergetic Particle Physics)在杭州六通宾馆顺利召开。来自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和可持续经济发展局、都灵大学,韩国聚变能研究所,汉阳大学以及国内主要科研院校的约50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目的是研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高能量粒子物理的最新进展和将来合作研究方向。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主任傅国勇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在2天会期中,共有19个邀请报告和18张海报,主题包括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的高能量粒子物理,湍流输运和磁流体不稳定性等方面。研讨会上,学者们就高能量粒子不稳定性和输运,高能量粒子与背景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模拟程序开发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探讨了今后可能的合作方向。本次会议是中意韩学者聚焦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前沿研究和国际合作的一次重要研讨会,会议对促进浙江大学以及国内聚变等离子体前沿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
王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知
2024-11-06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论文题目:自适应移动网格托卡马克与仿星器MHD不稳定性模拟研究答辩人:王捷指导老师:马志为 教授时间:2024年12月8日(周日),下午14:00地点:物理学院(海纳苑8幢)439欢迎各位师生参加!
-
巨脉冲和快射电暴的圆偏振机制
2024-10-14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巨脉冲和快射电暴的圆偏振机制北宋时期的司天监于1054年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这一事件形成了一颗半径约10公里的中子星和包裹它的蟹状星云。巧合的是,该中子星的磁轴恰好对准了6500光年外的地球。通过高速自转,中子星沿着磁轴发出的电磁辐射每秒扫过地球30次。1968年,科学家首次探测到来自这颗中子星的巨脉冲(giant pulse)无线电波。2003年,Hankins的观测结果显示这些巨脉冲由众多仅1纳秒宽的子脉冲堆积而成,并且这些子脉冲具有极高的圆偏振度。左图:蟹状星云;右图:中子星辐射示意图2007年,Lorimer首次报道了快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可以说快射电暴是近年来天文领域最重要的意外发现。2020年,人们观测到银河系内一颗磁星(磁场更强的中子星)爆发了快射电暴。与巨脉冲相似,部分快射电暴也展现出高度的圆偏振。然而,巨脉冲和快射电暴的圆偏振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等间隔双线分布的巨脉冲信号本研究首次在蟹状星云中子星的一个巨脉冲中发现了等间隔成对分布的子脉冲。每对脉冲中,第一个为左旋圆偏振,第二个为右旋圆偏振。上图展示了9对子脉冲的配对情况,成对子脉冲的时间间隔均在21微秒左右,不确定度仅为0.8微秒。理论上,法拉第效应可以用于解释这一现象。然而,中子星磁层内的等离子体由电子和正电子组成,沿磁场方向观测,它们的回旋运动对左右圆偏振是对称的,因此法拉第效应不起作用。我们大胆假设中子星磁层内的正负电子等离子体存在高度不对称性,即正负电荷没有完全中和,或正负电子能量存在显著差异。在这种不对称等离子体中,法拉第效应会将一个线偏振波分裂成前后延迟的左右圆偏振模式。在磁层参数允许的范围内,只有考虑巨脉冲的相对论强场效应,我们才能计算出符合观测结果的一对圆偏振射电脉冲。该理论还成功解释了巨脉冲的反常色散和随机偏振角等特异现象。此外,已有观测表明某些快射电暴也包含纳秒量级的子脉冲,其圆偏振可以用类似的机制进行解释。鉴于广泛认为中子星磁场方向上存在电场,这些电场可以加速正负电子,并可能诱发所假设的等离子体不对称性。此外,部分磁层粒子模拟结果也显示出不对称等离子体的迹象。关于巨脉冲和快射电暴的产生机制,学术界尚无定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中子星磁层的认识不足。通过观察中子星的电磁辐射,难以推断出更多有用的磁层信息。本研究发现的纳秒级成对巨脉冲可作为一种诊断磁层的新工具,有望帮助确定中子星磁层的等离子体参数。该研究由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武慧春教授完成,近日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847/2041-8213/ad8154
-
李耕贤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知
2024-09-07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论文题目:若干重要平衡参数对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电磁不稳定性的影响 答辩人:李耕贤 指导教师:肖湧 教授 时间:2024年9月8日上午10:00 地点:物理学院(海纳苑8幢)439 欢迎各位师生参加!
-
电子束驱动强场QED效应及其产生的稠密极化正电子源
2024-06-11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导读近日,我中心朱兴龙研究员与上海交大盛政明教授、人民大学王伟民教授等人合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题为“Dense polarized positrons from beam-solid interac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强场量子电动力学(QED)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通过电子束直接驱动固体靶高效激发多光子Breit-Wheeler(BW)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稠密极化正电子束的物理现象,揭示了QED场强下束靶相互作用新机制,为高能极化正电子源的发展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背景高能正电子产生不仅是强场QED物理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而且在诸多研究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高能正电子束携带高自旋极化度时,其可以应用于探索一些基本的物理问题,例如寻找超标准模型新物理、探测核子结构以及理解一些极端的天体物理现象等。尽管高密度高能量的极化正电子可能广泛地存在于一些高能天体物理环境中,但是它们很难在实验室中获得。研究亮点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相对论非极化电子束与固体结构靶相互作用产生稠密极化GeV正电子的全新物理方案。电子束首先经过一个小角度的空心锥型靶(充当聚焦器)诱导强烈的磁聚焦,使其密度提高约两个数量级;电子束被聚焦到近固体密度范畴,这对触发强场QED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如此高密度电子束是当代加速器或其他技术方法所不能直接实现的。随后,聚焦的高密度电子束直接入射到一个固体靶表面(充当转换器)激发多光子BW过程产生稠密正电子,如图1所示。当高密度电子束撞击到固体靶表面时,其将引起超强的等离子体电子回流,从而在靶表面产生非对称强磁场。在此强磁场中电子束将发生进一步聚焦作用,同时将靶内的磁场强度进一步放大到兆特斯拉以上。相对论电子在此高强度准静态磁场作用下可以有效触发多光子BW过程,产生大量高能稠密正电子。另一方面,该磁场在等离子体内与真空中是不对称的,产生的正电子主要位于靶内侧,其经历着单极强磁场,通过辐射自旋翻转效应获得高极化度。此外,由于洛伦兹力的作用,在靶内产生的正电子将沿着-y方向偏离,而在靶外产生的正电子将沿着+y方向偏离。最终,产生两团自旋方向相反的高极化稠密GeV正电子束。计算结果表明,获得的正电子能量转化效率可达108/J,驱动电子与正电子的产率比达到0.3e+/e-,这是目前其他方法所难以达到的。这得益于驱动束激发强作用场的同时,其自身始终处于最强场区域,直至能量耗尽为止,是一种自持的高效作用机制。与之相比,在高强度激光作用构型中,往往取决于激光脉宽(即约为10fs尺度),产生的极化正电子能量转化效率一般不超过104/J。因此,该研究是目前产生稠密极化正电子最高效的方法。图1. (a)物理方案原理图,包括电子束聚焦和正电子产生。(b)稠密极化正电子产生机制图。总结与展望该工作首次报道了一种高效、简洁的方法,在不采用高强度激光的情况下,通过高能电子束驱动固体靶直接激发多光子BW过程并产生高极化稠密正电子束,揭示了QED场强下新的束靶作用机制。获得的正电子束电量可达纳库级、平均极化度高达40%以上。电子束在靶表面诱导的准静态强磁场具有天然不对称性,由此引起的正电子自旋极化机制是稳健的。研究表明进一步增加驱动束电量或能量,可以产生更多的极化正电子。该研究为高能极化正电子源的产生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朱兴龙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盛政明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王伟民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陈民教授、余同普教授、翁苏明教授和刘维媛博士。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2.235001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前来交流或加入朱老师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详情见:https://person.zju.edu.cn/xlzhu
-
大尺度动理学模拟揭示对撞等离子体电磁湍流非线性演化与离子随机加热机制
2024-05-15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大尺度动理学模拟揭示对撞等离子体电磁湍流非线性演化与离子随机加热机制在天体物理中,常会出现高速等离子体的对撞,如超新星爆发的喷射物和太阳风与星际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此类过程中等离子体速度和温度存在各项异性,宇宙中的种子磁场会在韦伯型不稳定性(Weibel-type instabilities)等作用下被放大成为电磁湍流并产生冲激波,继而产生极强的自生磁场。因此强磁场产生、无碰撞冲激波及其驱动的带电粒子加速等科学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实验室天体物理领域的关注焦点,而且利用高功率激光装置(如美国的NIF,OMEGA以及中国的神光)已经成功产生了类似于天体中的对撞等离子体环境。浙江大学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相关团队,利用吴栋副教授开发的动理学模拟程序LAPINS,定量研究了磁化和非磁化碳氘与碳氢对撞等离子体系统中电磁湍流的非线性演化及其对离子动理学等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成丝不稳定性和双流不稳定性的协同驱动下会产生电磁湍流;2)在外加横向磁场(垂直于对撞方向)作用下,等离子体自组织效应导致湍流场的剧烈放大,可以产生数十倍于外加磁场的自生磁场;3)离子在湍流场随机加速和碰撞热化的共同作用下,其分布函数会呈现超高斯分布,其中的高能离子会使得系统中氘氘聚变反应产额增加5~6倍。研究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已有的实验结果。该成果以“Ion Kinetics and Neutron Generation Associated with Electromagnetic Turbulence in Laboratory-Scale Counterstreaming Plasmas” 为题于2024年4月11日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刘鹏为该文的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吴栋副教授、浙江大学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盛正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信息P. Liu, D. Wu*, T. X. Hu , D. W. Yuan, G. Zhao, Z. M. Sheng*,X. T. He, and J. Zhang,Ion Kinetics and Neutron Generation Associated with Electromagnetic Turbulence in Laboratory-Scale Counterstreaming Plasmas,Phys. Rev. Lett. 132, 155103 (2024), PhysRevLett.132.155103 (aps.org)在激光驱动对流等离子体系统中(a),大尺度动理学模拟得到的非磁化(b)和磁化(c)对流等离子体中自生湍流磁场的空间分布。Ion Kinetics and Neutron Generation Associated with Electromagnetic Turbulence in Laboratory-Scale Counterstreaming Plasmas.pdf
-
Lectures by Pro. Fulvio Zonca ,May 23-June 11,2024
2024-05-14
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Abstract: Lecture series on Physics of Alfvén waves and energetic particles in fusion plasmas will be given to Mode structures and global dispersion of Alfvén waves in tokamaks and will be lectured by Prof. Fulvio Zonca in Spring 2024. These Lectures will cover with pedagogical style the first part of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88, 015008 (2016) and are based on the 2018 Intensive Course Lecture Notes, which w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Intensive Course on Linear physics and stability in tokamaks taught at IFTS. Prerequisite of the course is a preliminary knowledge of general plasma physics and classical mechanics, and the Lecture Notes of the 2017 Intensive Course. General theoretical aspects are treated in Lectures (1 ÷ 7), which are complemented by corresponding Q&A Sessions.Link to details: https://www.afs.enea.it/zonca/references/seminars/IFTS_spring24/ Time: Lectures (10am-11:30am) will be held at IFTS on May 23-29-31 and June 3-5-7-11, with corresponding Q&A Sessions (4pm-5pm) of the same days.Location: Room 323, Physics Building, Zijingang Campus Main areas that will be explored are: (I) Variational methods in plasma physics i) Constructing variational principles: Euler equations and Lagrangian A general methodology (Lecture 1) ii) Exam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variational principles: Power dissipation in a passive resistive network Energy eigenvalues in quantum mechanics (Lecture 2) iii) Shear Alfvén waves in tokamaks. Variational formulation and variational principle Integral form of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Lecture 3) (II) Wave propagation in slowly varying, weakly non-uniform media iv) Eikonal formulation of wave equations. Wave-packet amplitude evolution equation. (Lecture 4) v) The wave kinetic equation. Bound states and Schrödinger equation. (Lecture 5) (III) Description of Alfvén waves in tokamaks vi) Global eigenvalue problem in toroidal plasmas. The formation of meso-scales. (Lecture 6) vii) Time asymptotic solution and WKB dispersion relation. (Lecture 7)You are warmly welcomed to take part in !